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漕粮交兑在巴陵

2017/11/24 10:05:04石少龙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青泥湾地处巴陵县境里沿湖上为南津港、下距城陵矶5里的地方,是交兑的适中之地。清朝沿袭明制,湖北漕粮于汉口交兑,湖南漕粮于岳州府青泥湾水次交兑,即“湖南州县漕粮运赴岳州水次”。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在下隽县西部今岳阳、临湘一带建巴陵县,属长沙郡,民国二年(1913年)巴陵县改称岳阳县,其间地域范围多次扩缩。有水路的巴陵,是漕粮交兑、谷米采购要地。如今的岳阳,以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荣称传承着历史。  

交兑地变迁  

漕粮,是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即帝王都城的税粮;漕运,是利用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的水上运输。明朝迁都北京,每年需四五百万石漕粮北运京师。早期,用粮食交土地税,全国税额近2950万石,其中约1/5是小麦和大麦,其余主要是大米。漕粮来自南方的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和北方的河南、山东省。1487~1520年,每年运输量为400万石,其中过八成来自南方4省。清代前,湖南23州县有漕粮交兑任务,巴陵县是其中之一。  

明代,各省漕粮均为漕军长运,漕粮从江南转向长途水运前,得有交兑之地。那时,府州县政府和纳户需将应纳粮米运至附近水次,侯军交兑。水次就是船只泊岸之处,即码头。究竟在哪儿交兑,受自然环境变迁、国家漕运政策、地方政府利益、纳漕百姓呼声的影响。  

早在唐代,四川、湖北、湖南漕粮的转运地是汉口。宋代在武昌设置漕司,专门掌管漕运。后有“汉口系米谷聚处而历年多资湖南”之说。  

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的岳阳城陵矶,是湖南惟一的入江口,官方漕粮运输也好,外省米商采购也好,须经城陵矶出湖入江,方能汇入运河上万只漕船南来北往的壮观场面。  

明初,在岳阳七里山,岳、长、衡三个郡的漕粮通过民运集中后,便军运入江。兑粮所七里山就在城东北,距城陵矶仅几公里远。中转地城陵矶,有用竹木苇席编织的储粮设施储藏漕粮,后因风雨往返储粮地不便,又增建廨舍即官吏办公处所。  

明正德年间,湖广漕粮全部改在汉口交兑。明嘉靖十二年,岳州府漕粮交兑由汉口改为青泥湾,但行之40年,到了明万历元年,仍归汉口。万历十九年,又归青泥湾;万历三十一年,仍归汉口;仅一年后的万历三十二年,再归青泥湾;但3年后的万历三十五年,仍归汉口;又隔了一年,荆、岳两府漕粮交兑复归青泥湾。  

其中,明万历十一年,改汉口交兑于金沙洲陈公套水次。因为武昌知府陈晦以数百小船带铁器搅动泥沙疏浚出深水港域,以致当时的管家套改名为陈公套。陈公套与金沙洲一起被辟为漕粮巡检司、漕粮交兑口岸,并建水次仓,存贮各州署交兑的漕粮。  

为何在汉口、巴陵的交兑频繁易地?2009年,《武汉晚报》刊文说,平心而论,城陵矶既有通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之便,又与湖北荆州一带仅一江之隔,是漕粮交兑的理想之所。为什么这样一个肥缺,被汉口夺走了呢?汉口人采取什么手段,使呈送皇上的题奏顺利批准下来的呢?  

交兑地稳定  

明清时,漕仓分为三类,其中小型兑漕仓是税粮接纳的起点,水次仓是漕粮中转的媒介,京通仓是国家漕粮收储的终点。城陵矶是省级水次仓,主要收纳一省或数省漕粮,这些漕粮来自于地方州县的小型漕仓。城陵矶青泥湾水次屡次并入于汉口水次,又分出于汉口水次,这样让交兑地反复变化,不是个办法。明万历三十六年,刑科给事中姜性呈请粮道衙门,上《请定楚省运潜水次疏》,陈述两地之利弊。  

奏疏中,姜性坦陈,青泥湾分兑衡、荆、岳、长四府之粮,原从汉口,议改是从嘉靖十二年开始的,然后设问:“汉口果便,何为改哉?”接着他历陈两地变来变去的情形,再问:“汉口果便,何为屡改哉?”“又何为议改以来八十年间,而兑于泥湾者凡六十年,兑于汉口者仅二十年哉?”紧接着,他自问自答:“臣窃以为,议法当顺民情,举事当从民便。  

以青泥湾兑四府之粮,其便有四:道里适中且近,一也;免涉长江风波之险,二也;邻壤之民和睦不生事,三也;省减水脚,四也。”这里的“道里”指路程,里程;“水脚”则指水路运输费用。接下来,姜性从地理、历史、经济、社情、民风等方面分析了何以屡告屡改的深层原因。  

姜性奏请将荆、岳漕粮定于青泥湾水次交兑,永著为令,不得再因别府告改纷更,其衡长两府另行彼处再议。得到批准后,交兑地一直固定在岳阳。岳、长、衡三郡,都在岳城北门外水次码头的漕仓交兑漕粮。  

至于水次漕仓改设北门,可能是姜给事奏准青泥湾后,认为北门距离近而方便,所以定在那里。  

至于衡长两府再议,姜性分析,衡长两府运夫多系商人,更希望到汉口交兑,而荆岳两府民众质朴,军民有婚姻之好,路途近,路费省,希望到城陵矶交兑。  

青泥湾地处巴陵县境里沿湖上为南津港、下距城陵矶5里的地方,是交兑的适中之地。清朝沿袭明制,湖北漕粮于汉口交兑,湖南漕粮于岳州府青泥湾水次交兑,即“湖南州县漕粮运赴岳州水次”。康熙三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会长沙;北为湖北,省会武昌。至此,按照清代行政划分,湖北、湖南两省州县漕粮均在本省交兑。  

姜性其人  

关于姜性,生卒年均不详,可查史料甚少。只知他是巴陵人,字幼蒙,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史书肯定他请于青泥湾水次置仓厫,免湖南岁兑武昌、蕲州漕费,  

乡里便之;赞扬他为人骨鲠刚直,清操自持。因册封赵王,归卒于家。  

明朝有恩荫制,即据文武官员职、阶高低授给其子弟或亲属以官衔或官职,使之得到恩惠,受到荫庇。姜性9岁时,因父官当得恩荫官爵,但他让给胞弟。12岁考举人不第。在君山闭户读书10年。他在《登岳阳楼》一诗中说到君山。后授钜野知县,设保赤仓12个、义塾7个,大修教养之政。保赤仓属于社仓之列,是为防荒年而在乡社设置的粮仓。  

义塾则是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  

姜性后提升为户部主事,历官刑科给事中。两年中,前后上疏108次,皆切中时弊,前述《请定楚省运潜水次疏》为其中之一。姜性通过奏章,表达了期盼政府依民愿确定水次转运之地的意见。  

此外,姜性奏疏提及岳阳一带的漕粮漂失。自弘治间(1488~1505年),衡、永、长、岳等府“经洞庭风波之险,由洞庭至汉口,又经长江风波之险,往往有漂流粮船”。漂流指漕船行驶在运河上遭遇风浪,船损粮失。据《岳阳县粮食志》,明万二十年,漕粮运至陈公套,不料一夜起风,打破50余只粮船,漂没谷米3万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明代,湖广漕粮兑运米总共才25万石。无独有偶,道光五年,湖南荆右卫旗丁小张马儿、岳州卫旗丁杨逢春等两船,及饶逢大兴等10船,行至巴陵临湘,“陡遇暴风,沉溺米石船只,淹毙人口”。后经查勘,“实大江险要处所,人力难施,亦无盗卖情弊”。于是道光帝令“漂失米共五千六百八十二石零,著加恩免其赔补。  

由该省另行筹办,分年搭运,其沉坏船只,亦准官为修造。淹毙人口,该抚即查明照例分别赏恤”。上述,足见姜性言之有理。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


责任编辑:万佩琪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