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围绕农村产业 山东省实现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2017/12/5 10:50:13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近两年,山东围绕推动农村产业“三链重构”、加快发展“新六产”等思路,探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力推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一片茶叶引发的土地价值再造  

层峦叠嶂、青翠满谷,原本只在南国才有的茶园仙境,却在泰山脚下出现了。  

在相距泰山80公里的新泰市石莱镇的山川群岭中,坐落着一座秀美的茶产业生态示范园——良心谷万亩有机茶产业基地。

100.jpg

这座生态示范园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也是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项目。通过“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和旅游观光”三产融合的形式,示范园成为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典型代表。  

短短4年时间,负责人刘孝平流转农民土地1.7万亩,将园区建成为北方最大的单体茶园、全国最大的有机茶园。这个地道农民,在自己掌控的1万多亩农田上进行了一场农业供给侧改革。  

新泰南部,绵延的丘陵此起彼伏。作为黄淮流域的分水岭,多少年来,这一地区的农民以种植花生、地瓜等传统农作物为生。2012年底,因房地产致富的刘孝平有了流转土地种植茶叶的想法,并将目光投向了他的故乡——新泰市石莱镇北官庄村。  

同年,刘孝平从老乡手中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700亩地。2013年,成立了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茶公司”),启动建设泰茶产业生态示范园,开始试种茶叶。试种成功后,2013年又流转了4000亩地。经过4年的滚动发展,目前整个示范园已占地1.7万亩。  

刘孝平说,示范园规划面积2万亩,其中有机茶园区1.2万亩、有机粮食种植区4000亩、南植北引区1000亩、生态养殖区300亩、休闲观光区700亩。  

走进泰茶产业生态示范园,依地势而建的纵横交错的茶园映入眼帘。沿着整修平整的山路,刘孝平在这规模7000多亩茶园里边走边介绍,茶园里南方茶叶品种有40多种,安吉白茶、黄观音、大红袍、金宣等都是名贵茶品种,园子里还引种了香樟、黄花梨、菩提等南方高档苗木。这些南方植物经受了严冬的考验,移植获得了成功,也坚定了他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  

站在丘陵最高处,望着远方正被机器翻整的土地,刘孝平感慨地说,是农业综合开发帮了他的大忙。  

从2014年实施第一个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400亩茶叶种植大棚开始至今,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在泰茶产业生态示范园实施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5个,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125.7万元,带动其他涉农部门投入财政资金961万元,企业注入工商资本3.2亿元。  

与此同时,在泰安及新泰市农发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泰茶公司争取到了2017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项目。在试点项目区,新泰市农发办从基础设施、产业形态、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与项目策划。泰茶公司在创新试点项目的扶持下,具备了较高的产业与生态优势,目前已获得欧盟、美国、日本国家有机认证和瑞士SGS系统481项农残检测。  

除了茶叶种植,泰茶公司还配套建设了茶博园、茶艺园、茶叶加工厂、茶叶研发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形成了完整的茶叶产业链。在产业链下游开展精品制茶、旅游观光、休闲品茶、欣赏鉴茶、旅游观光等活动,推出了采茶节与菊花节系列休闲体验主题旅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妙手点拨”下,泰茶产业生态示范园万亩土地实现了价值再造。泰茶产业生态示范园的土地流转来自新泰市石莱镇、岳家庄乡、放城镇等3个乡镇9个村,这些村的村民不仅每年可以从每亩流转土地上拿到800元租金,成为农业工人后,每亩地还能拿到1700元的劳务费,人均年工资2万元。据了解,生态示范园带动农户累计增收1.4亿元,周边村的127户贫困户、198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再过几年,茶园进入盛产期,仅采茶一项就可安排近2万人就业,周边乡镇大量村民将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与种庄稼相比,收入能增加五倍。”刘孝平说,随着生态园区的不断完善,从泰茶产业生态示范园受益的农民人数将持续扩大。  

一株玉米掀起的供给侧改革  

秋末的禹城天高气爽,风轻云淡。这个坐落于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的小城,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功能糖城”。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禹城就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打造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以玉米和玉米芯为原料经过各种工艺加工生产低聚糖、低聚木糖、木糖醇及多种功能糖。  

行走在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关功能糖的广告随处可见。目前,功能糖产业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国内功能糖企业的三大巨头保龄宝、福田、龙力都诞生于此。  

现在,小小的县城拥有规模以上功能糖企业13家,全市功能糖年综合产能达100万吨,产销量占国内市场的85%、国际市场的30%,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功能糖生产研发基地。  

禹城市周围百公里半径范围内玉米资源极为丰厚,全市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亩产1000公斤以上,系当地主要农作物品种,这为禹城功能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禹城市副市长郭强介绍,木糖醇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起源于农业,反哺于农业”。功能糖产业的大发展对于带动农民增收功不可没。  

“脱光扒尽,吃干榨尽。”当地人们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玉米全身都是宝:玉米磨成淀粉,制造低聚糖,玉米芯则用于制造木糖醇,玉米渣还可以用来酿酒,培植蘑菇。  

禹城功能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下游产业,催生了玉米淀粉加工、玉米芯加工和功能糖食品产业的发展。围绕服务功能糖产业,该市新上了3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从玉米及玉米芯中提取功能糖,再利用功能糖废渣培植食用菌,利用木糖渣进行生物质发电,禹城市已形成功能糖产业较完整的产业链。  

在生态环保方面,功能糖产业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禹城市开发了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利用糖渣代替燃煤供热发电,使生物质废弃物实现了无害化和节能环保。而且渣料燃烧后的底灰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还田,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保龄宝公司参观时,我们看到,偌大的厂区,功能分区特色鲜明:木糖醇提取、废渣养殖食用菌、沼气发电等,环环相扣,形成循环闭合产业链。  

通过上伸下延,连点成线,禹城构建了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功培植了玉米深加工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双赢。同时,功能糖产业的发展,又为许多配套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玉米深加工已然成为禹城响当当的黄金产业和富民工程。  

功能糖产业能够扎根禹城,成为禹城的名片,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禹城市农发办主任张仁财介绍,多年来,禹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把推动玉米产业升级和产能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1—2003年,借助实施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的契机,将玉米列入重点扶持的三大产业之一,建立了2400亩优质玉米良种繁育区,每年提供优质玉米良种48万公斤。同时,建立了6万亩高淀粉、高油玉米和优质饲用玉米生产基地,有效促进了玉米生产的提质增效。2003年,又通过竞争立项,成功实施了鲁北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项目。  

为了加快玉米的转化利用,促进功能糖产业发展,自1988年以来,禹城市农发办在实施的20多个产业化项目中,对以玉米为原料的功能糖产业的扶持项目就达到了12个,总投资达7400万元,成为扶持项目最多、投资力度最大的产业。  

20多年来,禹城市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建设,使玉米产量年年递增,品质不断改进,转化利用的速度和效益步步攀升。而禹城功能糖产业的发展,使玉米及玉米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目前,禹城功能糖产业年转化玉米100万吨、玉米芯80万吨、玉米秸秆90万吨,带动周边地区种植玉米250万亩。原来当柴烧的玉米芯,如今卖到了每吨600元,直接带动农民年增收近5亿元。  

一粒小麦蕴含的全产业链

在滨州市滨城区,有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型企业集团——中裕食品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小麦龙头加工企业,中裕公司紧紧抓住“小麦”这条线,不断上溯下延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全链条产业化体系。同时,以打造循环经济为抓手,力促生产相关环节的一二三产相融合。

第一产业要“抓优”,大力培育优良品种,发展优质种植基地;第二产业要“抓深”,对小麦等原料实行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第三产业要“抓全”,积极推进服务的全面化、综合化……中裕公司以全产业链打造麦业利益共同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就是把小麦种植作为核心,坚持一产“抓优”。  

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订单农户”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中裕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建立了6.5万亩育种基地和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建立农业合作社,并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使小麦种植快速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迈进。  

进入小麦收获时节,免费服务的中裕农机专业合作社活跃在麦浪滚滚的田野上。统一收割后,新麦由178个收购网点统一收购,其价格比市场价格上浮15%至20%,农民也实实在在分享到实惠。  

随着新麦安全入库,这粒麦种结束了在种植业链条上的历程。  

“二”就是把小麦加工业作为基础,坚持二产“抓深”。  

当优质小麦进入到中裕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其在第二产业链条上的历程开始了。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把小麦变成面粉仅仅是完成了初加工。中裕公司以面粉为基础原料延长产业链,加工出高档小麦蛋白粉以及品种繁多的面食制品,大大丰富了需求侧的餐桌。  

中裕公司对第二产业链的构筑,不仅体现在精深加工上,还体现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方面。比如,小麦磨粉前要经过清理、洗麦等程序,过去,这些清理出的杂质都被当做垃圾丢弃了,而现在却成为饲料。目前,企业已用这些饲料饲养肉鸡5000多只。  

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可用于制作沼气,其余可用作液体蛋白饲料——过去让人困扰的酿造副产品,如今,正通过高科技转变为养殖业所必需的精加工产品,通过一条长达6.5公里的地下管道输送到生态养猪场。目前,中裕的生态养猪场已初具规模,生猪存栏量达到10万多头。  

同时,生态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便又可以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出清洁能源沼气,沼液通过有机肥处理站直接施进小麦优良品种繁殖基地。至此,一条循环利用的生态链条构筑完毕。  

“三”就是把市场消费作为导向,坚持三产“抓全”。  

最终,小麦进入第三产业的链条。在此链条中,中裕公司开辟了多渠道且直达终端消费的服务模式。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中裕成立了谷物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订单市场格局,建立起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运作模式。  

可贵的是,从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农业综合开发全程参与。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把土地治理和产业化发展两类项目结合起来,土地治理项目区内由中裕公司全部采用“三免一加”(免费供种、免费播种、免费收割、加价收购)订单种植模式进行优质麦生产与回收,实现小麦本地加工增值。在实施旧镇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同时,扶持中裕公司实施了年产30万吨优质专用粉扩建项目。这两类项目总投资2034万元,项目建成后,1万亩优质麦由企业全部回收,每年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4万元,农民每亩新增纯收入401元。  

一粒小麦中的循环产业链最终直接带动农户大幅增收。仅公司在基地的良种增产和“三免一加”优惠政策,就可使农户每亩小麦每年增收340元,惠及35万农户,带动农民增收5.1亿元。  

原标题:山东省实现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来自: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郭鑫鹏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