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五大书记,一代伟业

2020/6/11 10:20:34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1920年至1922年,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先后走出国门,探寻中国革命的真理。1922年起,旅欧四人陆续回国,和毛泽东有了交集,共同开创了一代伟业。


毛刘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1931年秋,刘少奇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当时他的意见与奉行“左”倾路线的上海临时中央不一致。1932年3月1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撤销了刘少奇中央职工部部长的职务,保留他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这时候中央苏区的毛泽东也因反对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被解除军权。刘少奇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两人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1935年,随着抗日形势的高涨,党中央派刘少奇到华北领导白区党的工作。此时,冒险主义已不占统治地位,但北方局还在执行错误指导思想,一有机会就搞集会游行、撒传单。刘少奇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他把北平进步青年“打倒卖国贼宋哲元”的口号改成“拥护宋委员长抗日”,激发了二十九军官兵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转向同情爱国学生。刘少奇又秘密派人到二十九军上层军官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促使宋哲元站到了抗日群众一边。刘少奇领导北方局工作近3年,使华北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成为华北最大的政党。毛泽东称刘少奇“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刘少奇和毛泽东一样善于独立自主开拓局面,他们很容易互相欣赏。但刘少奇有时讲话尖锐鲜明,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分歧。


毛周终生互信互补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中,有一场重要战役和一次重要会议不能不提———漳州战役和宁都会议。


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来到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成了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顶头上司。临时中央提出要在抚州、吉安、赣州中选一个城市攻打,绝大多数人赞成攻打赣州,毛泽东反对。他认为赣州是赣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敌军必守的坚城;而且它三面环水、城墙高筑、易守难攻。但周恩来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攻打赣州。结果,1.4万红军攻打了33天,赣州未破,红军伤亡达3000多人。经此一役,毛泽东提出,应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闽西发展。这一次,周恩来同意毛泽东攻打闽西的龙岩。4月10日,毛泽东率红军攻占龙岩,10天后攻占闽东南重镇漳州。漳州战役的胜利政治影响巨大,它是毛泽东、周恩来双星定位的历史起点。


然而,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全体会议,指责毛泽东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有人提出把毛泽东召回后方。周恩来认为对毛泽东的批评过分了,提出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种是由我负主持战争全责,泽东仍留前方助理;另一种是泽东负指挥战争全责,我负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毛泽东认为既然自己不能取得中央局的信任,不赞成由自己“负指挥战争全责”。最终,会议通过了第一种方案。会后不久,又解除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交由周恩来兼任。从宁都会议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性格特点是强烈的独立自主,而周恩来的特点是纪律性很强,既服从组织,又善于协调。两人的性格互补已经体现出来。


宁都会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李德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丧失。周恩来感到还是要把毛泽东请回来指挥战斗,这就有了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成为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核心。毛周合作始终,是终生的战友。


“没有朱,哪有毛”


毛泽东和朱德在相识之初,就在具体问题上发生过分歧。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书记。红四军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跟着朱德从旧军队里走出来的,比毛泽东领导的以农民为主的秋收起义队伍战斗力要强。他们要求成立一个军委,这就产生了党和军队的关系问题。


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写信给毛泽东,含沙射影地攻击朱德:“现在四军里实有少数同志的领袖欲望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还散布对朱德的流言蜚语,说他“拉拢下层”。毛泽东复信指出:“四军党内显然有一种建立于农民、游民、小资产阶级之上的不正确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不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途的,是有离开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朱德在一次会议上说:“有人说我放大炮,说大话,说过要红遍福建、江西,打到武汉、南京,解放全中国。


这不叫‘吹牛皮’,这是为了鼓舞革命斗志。有人说我拉拢下层,这是为了和下级打成一片,便于及时了解情况。”1929年9月,陈毅回到红四军传达中央的意见:要求红四军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这就是“九月来信”,朱、毛两人各自做了自我批评。12月28日,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确立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朱毛在这之后就没有大的分歧。


1935年8月20日,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要求继续北上。张国焘攻击中央的北上方针是逃跑主义,只有南下才是正确路线。他逼朱德表态,朱德说: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张国焘和他的追随者谩骂朱德是“老右倾”。朱德一言不发,等对方骂完,不慌不忙地讲道理。


毛泽东称朱德是“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他的住所会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人员。席间,毛泽东说:“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


一直陪伴毛泽东的是任弼时


1931年4月任弼时从上海来到瑞金,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副书记。他屡次提到“狭隘的经验论”,不点名地批评毛泽东。因为一年多前,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第二年的宁都会议,任弼时等苏区中央局成员点名批评了毛泽东,反对“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而这种错误观念“泽东表现最多”。


任弼时对事不对人。1931年,苏区中央局在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时发生了激烈争论,任弼时认为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还发文章指出:“在军事上,有时在某一方面是要采取防御甚至暂时的退却,为着在主要方面去消灭敌人。”全面抗战开始后第二年,中央决定派任弼时去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接替王稼祥。1938年4月,任弼时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递交了1.5万字的关于中国抗战形势的报告大纲,肯定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7月,王稼祥准备启程回国,季米特洛夫约请他和任弼时谈话,郑重地对他们说:“告诉全党,应该支持毛泽东同志,其他人如王明,就不要再争当领导人了。”这标志共产国际认可毛泽东成为全党核心。


1940年3月,任弼时回到延安参与主持中央工作,协助毛泽东筹备召开党的七大。他协助毛泽东承担起延安时期党中央的大部分“家务”,为毛泽东专心研究革命理论和党的建设等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叶剑英曾称他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据《环球人物》)


责任编辑:高强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