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种稻收官大地流金

2017/9/14 10:26:35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盘锦垦区起,更多的利用电力带动脱谷机。经过脱谷机前,那飞溅的稻粒如钢珠般打在脸上,生疼。金色的稻粒撒落在坚硬的冻土上,散发着独特的稻香。  

□辽宁于忠民  

几千年前,人类的脱谷全凭人手在石头上摔打。后来变成禾戽垫仔。禾戽即禾桶,状似方形的木桶,垫仔就是将竹蔑编成的席子铺在地上。人在禾戽上甩打稻子,脱下的稻粒就进入其中,堆积在垫子上。这是一种古老的脱粒方法。元代的《王祯农民》和明代的《天工开物》都有记载,今在江西等一些地区还有使用。只是当改用禾戽脱粒时,垫仔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凌驾于禾戽之上,起到延伸挡板、防止谷物飞溅、减少浪费的作用。后来有了脚踏脱粒机,逐渐取代古老的禾戽脱谷方式,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脱谷效率。  

而盘锦地区,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盘锦垦区起,随着农村电力的普及,更多的利用电力带动脱谷机,大大提高了效率。  

脱谷  

当稻子全部搬运到场院后,已是冬天了。  

稻子堆积如山。场院中间的地面上安装了一排脱谷机。那脱谷机其实就是一个裸露的滚筒,滚筒上镶了很多木板条,上面钉了许多弯成尖三角的粗钢线。一台电机带动3台脱谷机同时转动,稻子在上面一过,那稻粒就被打落在地。望着隆隆飞转的机器,初见者都会有一种畏惧感。知青们就站在脱谷机后面,将手中的稻穗在脱谷机蹭上一个来回,上面的稻粒便从稻穗上分离,雨点般散落在地上。  

人们戴着棉帽,系紧了帽耳,脸上捂着大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脱谷下来的稻草捆成捆,背到几十米外的地方堆在一起。每人一次背4捆稻草,那长长的稻草像堵墙似的搭在背后,从后面望去只见稻草移动,不见人的身体。随着脱谷的增多,那稻草垛也越积越多,堆积得如同小山。寒风凛冽,冷得钻心剌骨。我们只有不停地干活,使身上的血液运行加快来抵御难耐的严寒。  

经过脱谷机前,那飞溅的稻粒如钢珠般打在脸上,生疼。好多知青的破棉袄上露出里面的棉絮,粘满了稻粒,黄糊糊的一片。金色的颗粒撒落在坚硬的冻土上,散发着独特的稻香。  

扬场  

脱谷的下一个工序是扬场,目的是将稻粒与稻草屑分离。古人很聪明,几千年前就知道借助风力,利用稻粒与稻草屑重量的不同,通过扬场而分离开来。而在西汉时期就有了通过人力驱动扇风的扇车,实现稻粒与杂质的分离。现在的机械可以收割、脱谷一起完成,省却了扬场。但少数地区还保留着扬场这种传统的方式。  

男知青用木锨将脱谷下来的稻粒运到另一处平整的地方去扬场。那木锨铲起一小堆稻粒,逆着风向一扬,空中的稻粒便成扇子面散开,稻粒随之缓缓垂直落下,稻草屑等杂物随风飘向一边。另一个人手拿扫帚将飘落在稻粒边的稻草屑等杂物轻轻扫走,不一会儿便会有两个经纬分明的小山堆,一堆稻粒,一堆稻草屑等。扬场看似潇洒,其实一干一身汗,累得腰酸臂痛。后来,队里进了一台小型扬场机,虽可代替人工,但效果却不理想。稻粒堆里经常夹杂的稻草屑等杂物,还需人工挑出。  

脱谷时剩下的碎稻穗,还要经过稻烂机打碎,稻粒从机器下散落到地上。被机器搅碎的稻烂子从机器的另一个出口喷出,  

乌烟瘴气。由人工用木叉挑下聚成一堆。  

冬日天黑得早。场院脱谷机的上方扯上了电线,连接了十几个大灯泡,照得通亮。脱谷场上,大家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飞转的脱谷机上飞溅着稻粒,也飞溅着知青们的汗水。  

经过20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结束了脱谷大会战。大家将稻粒装入麻袋,留下一部分口粮,其余的再用马车拉到十几里外的县城粮库,上交公粮。  

整个种稻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到此才算告一段落。经过核算每亩产量也就五六百斤。  

回味  

多少年来,盘锦的水田都是一代代人靠手工耕耘的,充满着难言的艰辛。据统计,1968年大批知青刚到时,盘锦水田面积只有3万公顷,而到了1978年,达到6万多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增加到7455公斤。从1968~1978年,辽宁省内大城市下乡到此地的知青有15万人,加上县城及回乡的青年,总人数近30万人。可见知青为开发“南大荒”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青回城后,盘锦农村与其他地方一样,土地分到各户。前几年我重回盘锦的青年点,当年的农民告诉我,近30年水田种稻不再靠手工,真正实现了机械化,由于采用科学的方法,亩产都达千斤以上。盘锦大米也享誉各地,昔日的“南大荒”变成辽宁的南大仓。但曾经在水田手工作业的艰辛场景,依然深刻地印在盘锦知青和当地农民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万佩琪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