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种粮大户刘万新:“实干+巧干”获高产

2018/10/16 10:52:43粮油市场报收藏

玉米.jpg


凌晨5点多钟起床下地干农活儿,一直忙到傍晚夜幕降临才回家,这是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烟镇西邢村种粮大户刘万新进入10月以来的生活节奏。  

在西邢村和东村,刘万新种植着近200亩的玉米试验田,12个不同品种的玉米通过密植、宽窄行双株种植、增施有机复合肥、化学除草绿色植保等现代化的农业技术,部分亩产突破1000公斤。  

前一阵,趁着天气晴朗,刘万新如往常一样,早早开车来到了紧邻的东村玉米试验田里,准备收秋。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里,金黄的玉米穗整齐而饱满,农机手驾着一台玉米收割机在田间驰骋。  

在这片60多亩的玉米田里,刘万新通过种植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密植栽种、机械化作业、绿色防控等各种方法,使玉米增产、综合产值增加。  

华科3A2000、乐农18、平安169、翔玉319……玉米植株上挂着红色的指示牌,上面标注着玉米品种和特性。这些不同品种的玉米长势参差不一,有的穗大,有的穗多,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粗壮。“这是我去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学习后搞的试验田。这片地里种有12种玉米种子。”刘万新介绍说,试验田的功能可不能小瞧,未来10年甚至20年后要种的高产种子就在这里面。这里是不断摸索试验的田间教室。只有通过对比和记录,才能选出最好的玉米种子,让广大农民实现高产。  

“今年的玉米长势不错,穗大、颗粒饱满,看样子亩产2200斤不成问题。”刘万新摘下两颗玉米棒,用手搓了搓,把掉落的玉米粒放在手心仔细端详着,露出喜悦的笑容。与大多数种粮大户一样,刘万新把种粮当成了自己热爱的一份事业。2009年,他开始尝试经营农资店,并成立了盂县绿丰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农资、植保、农机等服务,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玉米“田秀才”。随后,他不断流转土地,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俺喜欢种田,也喜欢研究如何科学种田。”刘万新说,去年他试种了40多个玉米品种,今年从中择优种上了12个品种,还试验密植、膜侧播种、宽窄行双株种植等技术来提高玉米亩产量。  

“今年俺种上了小刘给推荐的玉米种子,亩产提高500斤不成问题。”从西烟镇木来洼村赶来“取经”的农民葛润金说,他种着华科3A2000、乐农18等4种高产玉米,基本上病虫害少、杂草少,玉米穗大、粒多。“过去俺习惯单株种植,株间距是固定的。现在讲究科学种田,种玉米多采用宽窄行种植,株间距不同,能通风、透光,可以避免倒伏,还能将1亩地的玉米种植数量由原来的3500株增加到4500株。”葛润金说。  

田间,玉米收割机将一人多高的玉米植株“吞”进“肚子”里,瞬间又将玉米棒“吐”出来,玉米秸秆被还入田间。“秸秆还田,不仅环保,对农业生产也有益处。想种出高产田,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改善土壤。”刘万新说,试验田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秸秆粉碎还田,现在的土地越种越“肥”,土壤有机质大大增加,土质松软还保墒。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刘万新说,他期待玉米试验田能不断刷新亩产纪录,让这儿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农业示范点。他还将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研究,引进一批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玉米品种,探索适合阳泉市的优质高产栽培农业新技术,让农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戚燕娣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