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石粮走笔:古诗咏菽

2017/9/14 10:21:59石少龙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菽,乃豆的总称。豆类作物是指豆科中的一类栽培作物,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它们被计入粮食产量。有种说法,五谷中的菽并不是所有的豆,而是大豆,并言大豆在周代被称作菽,秦汉以来才称为豆。古人为菽求年,以菽为祭品,菽多次融入古诗。  

翻开《诗经》,诗人两三千年前便高唱菽歌。《小雅·采菽》开头写道:“采菽采菽,筐之莒之。”意思是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里面盛。先人用竹子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中,方者为筐,圆者为筥。《诗经》中还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意思是田野长满豆菜,众人一起采摘;还有“岁聿云莫,采萧获菽”,意思是眼看将年终时日无多,人们正忙着采蒿收豆;还有“蓺之荏菽,荏菽旆旆”,“蓺”同“艺”,指种植,“荏菽”指大豆,“旆旆”是茂盛的样子,此句意为种植那大豆,大豆茁壮生长,以此歌颂周族的始祖后稷种菽。  

“菽”多与“粟”合为一词,并称“菽粟”。如“四体苟不动,安得丰菽粟”(唐·权德舆《数名诗》),“粗支菽粟防饥歉,薄有杯盘备送迎”(唐·徐夤《自咏十韵》),“但期菽粟令民足,未觉诗书与愿违”(宋·冯伯规《端午前三日观坡诗首夏官舍即事因次其韵》),“云屯营垒樵苏饱,雨足郊原菽粟丰”(宋·李刘《寿漕使》),“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清·朱琰《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其一》)。陆游多次写“菽粟”,如“甑香新菽粟,篝暖故衣裘”(《暮秋》)、“秋来欢喜事,菽粟有新储”(《秋夕书事二首》),就是分开说,“菽”也摆在前面,如“为农得饭常半菽,出仕固应甘脱粟”。

 

诗中偶有“粟菽”的说法,如宋代周紫芝《圩氓叹》中的“圩氓筑败圩,饱腹无粟菽。”元末明初刘基《病眼作》中的“天公若复可怜生,乞与寸光分粟菽。”明代方孝孺《勉学诗》中的“布帛文被体,粟菽味充饥”。菽粟相连,往往泛指粮食。但“菽”排前,可知相当长时期菽在民食中的地位。据史料,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菽、粟并列为主粮,战国时菽粟种植最广。但战国后的两千多年,仍不乏种菽之诗。  

宋朝苏辙与苏轼的唱和诗《李氏园》写道:“高原种菽粟,陂泽(湖泽)满粳稻。”元末诗人徐贲的《晋冀纪行十四首·霍山》:“屋顶土元厚,亦种麻与菽。”明朝江南才子唐之淳在《会庆堂》中记述:“东畎种菽粟,西畎种稻粱。”反映了种菽的方位。过着隐居生活的谢重华,在《辛卯春日即事》中表白:“自栽瓜菽自栽蒲,欲问园丁即老夫。”清朝诗人吴亮中《发渭门宿茶喜滩》中写道:“种菽在冈原,种麦在阪隰(坡面与坡底)。”政治人物冯廷櫆《朗陵行》中有“播谷居其始,种菽及其次”。名臣丁宝桢《自灌县勘都江堰还成都道中书所见》写到农民回答为何而忙:“答言霜降逾,播谷兼种菽。”可见到了清代,菽的地位退居其次。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  


责任编辑:万佩琪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