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票证里的特殊记忆

2020/3/26 16:59:48粮油市场报收藏

(刘学正)粮票、布票、肉票、豆腐票……票证,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日常生活的缩影。小小的方寸纸片,承载着那个年代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的真实记忆。一张张票证,即是一幕幕历史,以别开生面、具体可感的形式,再现了曾经的社会生活。它可以让我们重温那段特殊历史,回眸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感受中国民生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


民以食为天,在种类繁多的票证中,数量最多的自然是粮票。那时,凭票吃粮是生活常态,否则有钱也未必能吃上饭,在外出行的旅客也要备好“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粮票,既有全国通用粮票,也有各省市发行的地方性粮票;既有十斤的,也有一两的;既有杂粮票,也有豆制品、婴儿奶粉票。三年困难时期,在某些特别艰苦的地区,每人每天甚至只有二两口粮,吃顿饱饭实在是一种奢望。


饥饿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让人得上水肿病,“水肿病营养物资供应券”的出现,令人唏嘘。


与人们对粮票饱腹感的渴望不同,肉票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似乎更等同对过年的期盼。除了标明重量的普通肉票,杂碎、内脏、脂肪,甚至骨头都有特定的票据。


鸡鸭鹅、鱼虾蟹等物品,也需要持有票证才能买到。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微量票证,所谓“微量”,是指票面显示的物品重量实在是微乎其微。比如,半两油条票、三钱鱼票、一钱油票等等,物质匮乏程度可见一斑。


和“少食”相伴的,往往是“缺衣”。布票是珍贵的,大人往往不舍得使用,直接到年底才给孩子弄上一套新衣,家中孩子多的话,基本都是哥哥穿小了给弟弟,衣服烂了缝缝补补再穿一年。布票的单位一般从1寸到10尺,它是购物的凭证,不许买卖流通。有些地方,根据不同的用布需求,还会进行特殊分配,比如家中娶妻给“结婚布票”,添丁给“生育棉券”,老人故去给“死亡棉券”等。


除了吃的穿的,日用品也是唯票供应。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这些大物件自不用说,就连卫生纸、肥皂、洗脚盆也都有各自的购买票证。在那个家家户户晚上点煤油灯的年代,倘若孩子一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灯罩,非得挨一顿揍不可,因为买灯罩不仅要花钱,还得有“灯罩票”才行。去街上理发也得随钱附票,而且一定要看清楚票面,因为“理发”与“理发(光头)”是有区别的。


在农村,用于农业用品的票证那就更多了,比如十字镐票、锄头票、棕皮蓑衣证、二两半化肥票等等,不一而足。对于“清尿票”“大粪票”这种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票据,在当时却是再平常不过了。农业增产离不开肥料,在化肥还很稀有的情况下,人畜粪便成了绝佳选择。“代耕工分票”“蔬菜工分票”“牧牛工分票”,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工分高低与口粮多少直接挂钩,一张不起眼的薄薄纸片,往往关乎着一家人的饭碗。


如今,票证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博物馆里的藏品。站在新时代,透过一张张票证,我们可以沉下心来回顾那段沉重的历史,苦难本身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中华儿女不畏苦难,与苦难奋力抗争,并最终战胜苦难的光辉历程。


责任编辑:高强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