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一尊耕牛传家风

2020/4/24 18:01:47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江初昕)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也是最勤劳的一种家畜,曾是人类农业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工具。耕牛憨厚忠实、吃苦耐劳,深受人们喜爱。


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牛、敬牛,我国各民族还形成了尊牛、敬牛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有“打春牛”之习。据史书记载,自春秋战国时起,凡立春前一日,全国各地都在城南门,以统一的制式,用泥塑一具春牛,天子王公、平民百姓都必须来鞭打春牛求丰熟,人神共乐。唐宋时形成“舞春牛”习俗,后舞春牛活动逐步从娱神发展到娱人。民间传说:玉皇大帝见人间百姓终年劳累,不得温饱,便派牛魔王下凡传话,“赐人三天吃一顿饭肚子饱”。谁知牛魔王传成了“赐人一天吃三顿饭肚子还不饱”。牛魔王为自己的失误深感内疚,于是下凡变成耕牛,替人出苦力赎罪。人们出于对耕牛的感激,每年春耕后都为它洗尘,后相沿成俗。唐代诗人元稹在《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


用犀牛雕刻物件在宋代已蔚然成风,到了清代,犀雕工艺繁杂,刻意显示刻工技巧。后来随着社会动荡,人们首先顾及的是温饱是健康,犀角慢慢由享用欣赏转为药用。犀角除其广泛保健、药用疗效外,在民间还流传犀角有辟邪镇凶护平安等作用。人们视犀角为“物之珍”“国之宝”,列道教里的“八宝”之一。犀角质地坚硬而细密,纵向纹路呈我们所熟悉的“甘蔗纹”,而横切面布满细碎的“鱼子纹”或称小米状的“米粟纹”,有时图案更会呈自然界动物、星辰等图像。


笔者收藏的一尊耕牛造型摆件,长19.8厘米,高11.2厘米,是由犀牛角雕刻而成的。犀牛的“甘蔗纹”顺理成章地被雕刻成耕牛的牛毛,丝丝的牛毛光洁油亮。耕牛眼神坚毅,应了那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诗句,也凸显了牛的任劳任怨和埋头苦干,体现出了牛的精神和气质。牛首上的两个牛角卷曲如月牙利刀,闪现着温润的光泽,充满了威武雄壮的力量,可谓栩栩如生。


以牛为造型摆件的主旨是要像耕牛那样忍辱负重,低调谦虚做人,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做事。同时教育子孙后代,要以耕牛为榜样,传承勤恳做事、低调做人的家风。这件案头摆件包浆老厚、光泽温润,是一件难得的犀牛雕刻物件。


责任编辑:高强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