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杨发荣:小杂粮做出大文章

2017/6/15 9:34:55匿名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提到藜麦,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由于营养价值极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但由于藜麦对气候要求较为特殊,在南美洲以外区域种植只有30多年,我国也只在西藏、山西、青海有少量种植,尚处于驯化栽培起始阶段。


2015年,历经5年攻关,甘肃省农科院研究员杨发荣团队成功选育出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几年来,在团队的推动下,藜麦种植在甘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真正让“洋品种”在甘肃大地上生根发芽,在小杂粮里做出了大文章。


试水:为甘肃引种藜麦


1964年,杨发荣出生在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弟兄五个,他排行老三。从小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受过苦,也挨过饿,可即便如此,大字不识的父母依旧咬着牙供他念书,希望他能跳出“农门”。


1983年,杨发荣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成为弟兄里唯一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从那时起,杨发荣立志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为像父母一样的农民摆脱贫困作出一些贡献。


此后,杨发荣先后从事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农田杂草防除、豌豆抗病育种等研究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积淀,由他主持的“秦王川灌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与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得2007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他的荣誉也接踵而至。正当一切都驾轻就熟的时候,他接到一个新任务——为甘肃引种藜麦。


“说实话,在院领导把一份有关藜麦的介绍资料给我之前,我压根没听说过藜麦。”杨发荣说。上网查资料、找国外朋友打听……认真做“功课”后,杨发荣觉得这事儿能干。


事实上,在杨发荣“试水”之前,我省曾经试种过藜麦。2007年初,在国家外专局的帮助下,从玻利维亚引进藜麦种子在陇东试种。可是结果却令人失望,出苗率和产量的“双低”宣告了第一次试种藜麦的失败,此后藜麦在甘肃的引种也归于沉寂。


因此,重启引种藜麦项目对杨发荣和省农科院来说都是压力巨大。


2011年初,杨发荣和他的研发团队在省外专局的支持下,引进23个藜麦品种和100余份资源材料,踏上了藜麦研究这片处女地。


突破:“陇藜1号”问世


经过反复论证比较,杨发荣把藜麦的试验基地选在了临夏州永靖县三塬镇。整地、施肥、灌溉一系列的基础工作,他都自己上阵。


不掌握种植技术、没有同类型气候条件下的种植参考……一切都得边试验边摸索。


在经历了焦急的等待后,终于出苗了。“还真没见过那么娇弱的苗子,就像丝线那么细,而且出苗率极差,还不到50%。”杨发荣回忆。有时一场风一吹,幼苗就慢慢枯萎了,眼看着苗子一株株死去,杨发荣更加珍惜顽强活下来的每一株藜麦苗,像呵护婴儿一样小心侍候着。他仔细地记录着藜麦的生长变化过程,有时晚上睡不着,就到试验地里转悠,蹲在田里感受每一丝细微的变化。可是当真叶慢慢舒展开来时,藜麦的“原型”又给了他“当头一击”。“简直就是老家野地里疯长的灰条菜,这真能长出藜麦来?”杨发荣心里打鼓。


直到过了那年端午节,藜麦开始加速生长,一米五、一米六……越长越高。立秋一过,果穗和叶子慢慢变红,藜麦开始成熟了,杨发荣总算松了一口气。虽说第一次试种长成的不多,但还是让团队看到了一丝希望。


此后一年,杨发荣和团队对藜麦进行了形态、农艺性状、生物多样性等初步试验研究,努力选育适应国内种植的藜麦新品种,丰富藜麦的品系资源。2013年到2014年间,杨发荣带着从所有试验材料中优选出的14个资源材料,在民乐、康乐等地建立了10多个示范点,针对藜麦的适种区域、品种引选、栽培技术、品种选育及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2015年,杨发荣团队在全省各地成功试种3000多亩藜麦,并掌握了藜麦保苗矮化栽培、病虫害防治、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等技术。同时,成功选育出国内首个藜麦新品种——“陇藜1号”。试验表明,“陇藜1号”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优良特性,亩产达到200余千克,且在甘肃大部分地区都适合种植。至此,甘肃藜麦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5年,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几十万公里的奔波,最终换来了“陇藜1号”,杨发荣百感交集。


转机:大面积推广种植


“我省定西市、张掖市、临夏州、甘南州等高海拔的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发展藜麦产业的优势产区,规模化发展藜麦生产对发展区域经济、推动全省精品特色农业以及精准扶贫都有独特作用。”杨发荣介绍,基于这样的结论,又有好品种,杨发荣迫切地想让更多的甘肃农户种上藜麦。


转机出现在2016年。首届中国西部藜麦产业高峰论坛的举办,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藜麦,也成就了我省首次大面积的藜麦种植——在永昌推广万亩藜麦。


第一次种植这么大面积,杨发荣格外上心,生怕有任何闪失。从播种开始,他和团队每两周就要下去一次。可问题还是来了,当同期种植的其他品种已经灌浆,可“陇藜1号”迟迟不灌浆,杨发荣急得整夜睡不着觉。还真应了“贵人语迟”那句话,后来顺利灌浆,“陇藜1号”的长势很快超过了其他品种。首次大面积种植获得成功,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几年来,全省累计推广种植藜麦9万余亩,藜麦加工后收益突破7.4亿元。今年,藜麦在全省的种植总面积近10万亩,更有陕西、四川等地的种植户慕名而来,希望在当地推广藜麦。


种植藜麦的农户越来越多,杨发荣也越来越忙。整个种植季,他的电话就成了24小时热线。每次接到各地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户的咨询电话,杨发荣总是事无巨细、耐心解答,再不行就直奔现场。“农户信任我是我的福气,不能辜负他们。”杨发荣说。


农忙时节全省各地跑,农闲时候还要在实验室做实验。说是科研工作者,其实也和农民差不多,甚至还更辛苦。可是杨发荣总说,每当藜麦成熟季节,望着一片片赤色麦浪,心里畅快得很,什么都忘了。


认准了藜麦这条路,杨发荣还将继续走下去。眼下,团队正与中国农科院合作选育高品质的饲用藜麦草品种,前景看好。今年,他还将赴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深入合作,“陇藜1号”也将走出国门。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辈子能在一个领域做点儿事,挺好。”杨发荣动情地说。


责任编辑:songhl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