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战国以前,交通落后,饮食业很不发达,人们出门旅行,经常能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没办法,出门时,得带上干粮。这干粮,就在“箪”(用竹子或柳条编的小圆筐)里装着。那时候,没有烧饼,没有馒头,更不可能有速冻水饺和速食米线,最耐贮存、最适合携带、也最常见的干粮,就是“糗”。 糗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炒面。错!是炒熟之后,加水捣制、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锅巴。这...
我的家乡吉林省,位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地处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素有“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天下粮仓”的美誉,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8岁那年,我从吉林省农安县实验中学考入南京粮食经济学院,4年后回到家乡,先后在吉林省粮食局、吉林粮食批发中心市场、中国储备粮吉林分公司从事粮食市场信息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下乡调...
(作者沈希宏在水稻田间)包公子是一个水稻品种的名字。所谓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水稻也有千千种,会有自己的名字。生命体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组合,理论上有无数种的可能。 身为二倍体的水稻,约有4万个基因,也就存在2的4万次方可能。 人们见面打招呼。通常第一句是吃饭了吗。第二句是你叫什么名字。 我说吃了。我叫包公子。 包公子是一个水稻品种的名字。所谓龙生九子...
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老百姓都吃什么?这些“口味”都是怎么变化的?这些“舌尖上的成都”,最终还是要回到泥土中去寻找答案。在对上万粒的种子“验明正身”后,考古人员发现,早期的巴蜀先民种植旱作植物,到了400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了水稻种植技术,一场“饮食革命”最终在巴蜀大地掀起,而推动这次变化的原因,就是人口大量的增长,原有的旱作植物因为“水土不服”,已经不能满足...